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无管技术”破解高原胸外科手术难题

“昨天下午一点钟进手术室,五点完成手术,晚上七点就能下地走路,现在感觉很好,只有轻微的疼痛感。”7月23日上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刚经历手术的患者左先生直言,这场手术比他预想的要“轻松得多”。
“这位患者7月22日刚做完一场胸部无管微创手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科教处处长彭俊介绍,传统的胸外科手术需要气管插管,而“无管技术”通过精准麻醉和微创操作,不仅能让患者免除插管痛苦,还能减少40%以上的麻醉用药量。
这项让患者受益的技术,全称为“自主呼吸麻醉下无管胸外科手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并推广。
2012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引入非气管插管麻醉技术,同时开启了胸外科“无管化”微创手术的新篇章:2017年,该院成功开展无管胸腔镜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手术,并联合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国家级非气管插管技术学习班;2019年,完成云南省首例“非插管麻醉气管肿瘤切除+重建术”;2020年,团队为92岁高龄患者成功实施无管胸外科手术,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安全性;2024年,该院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并牵头成立“高原无管技术联盟”。
为全面展示无管微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成果,进一步推动该项技术的普及工作,让更多患者受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自2025年6月起,开展“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7月23日,活动小组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了解无管微创技术在云南的推广情况。
胸部无管微创手术现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其低压、低氧、干燥的环境特点,在当地开展胸外科手术面临三重挑战——患者普遍存在肺部损伤、右心负荷重、脑血流更快且易受麻醉药物影响的问题。
对此,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无管中心”项目团队开展高原适应性无管麻醉技术,建立精准麻醉与术中管理流程。“这项手术的核心技术是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以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从而减少双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咽喉、气道、肺组织的损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金华进一步解释,目前,医院围绕不同民族、不同海拔的患者进行麻醉药物个体化应用,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有效降低术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早下床、早进食、早康复。
目前,该院已完成3000余例无管微创手术,覆盖从3岁幼儿到92岁高龄的患者。临床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进食饮水,平均住院时间可缩短1.5至2天,医疗费用平均节约6000元。这项技术能最大程度为患者减少有创操作,保护患者生理功能完整性,维持患者免疫生理平衡,从而达到加速康复减少痛苦的目标。
医生为进行完胸部无管微创手术的患者检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无管微创技术推广成效显著。除昆明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已向曲靖、大理等州市普及该技术,并向贵州、西藏周边省份推广。目前,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核心,已累计建立了39个盟员单位。
今年7月9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与北京胸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共同签约,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首批“无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
“目前医院正着手建立‘高原无管技术中心’。”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倪俊学表示,未来医院将通过培训、带教、试教、进修等方式进行无管微创技术的推广,全方位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让无管微创技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